隨著老齡化加劇,我國老齡人口已超過
智慧健康養老是傳統養老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形成的升級版養老模式。理念上是一種由人工、智慧信息產品和智能助老機器、設備組成的"人信機"協同服務體系,可以通過OTO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為社區居家機構老人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多樣化、多層次康養服務。因此,自2017年正式登場以來,受到多項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并在全國建立了數百個示范應用街道(社區)引領發展。然而,6年過去了,智慧養老發展并不景氣。表現為政策熱市場冷,產品智慧不養老,養老不智能。究其原因?有專家說是老人有效需求不足,也有人說是未富先老,購買力不足,還有人說是產品缺乏適老化等等。而主導智慧養老的三部委(財政、民政和衛健委)則認為是科技支撐力薄弱,產品、服務供給不足。但是我們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可以從智慧養老OTO雙線服務體系中找到。
智慧養老線上服務體系包括信息平臺和多種信息終端,如健康管理、監測、監護、監控、檢測、移動呼叫、通訊咨詢等終端產品。功能類似于人的大腦和五官,可感知、認知人體和環境變化,并可通過平臺數據分析等作出相應的康養決策,精準地指導線下智能機器、設備或人工完成康養服務。
線下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人工和多種智能助老機器、設備,如智能床、輪椅、移位器、浴缸、馬桶、護理康復機器人等等,功能類似于人的軀體,可以協助人工扶持、搬運老人,或助行、助廁、助浴、送物、取物等。
當前,線上服務的信息產品比較豐富,性能接近國外中等水平。但由于是虛擬的,必須得到線下人工或智能助老機器、設備協助才能完成康養服務。而當今的智能助老機器、設備普遍智能程度較低,雖有幾種仿制、改進國外的單機版護理機器人,因功能單一不能滿足失能老人多項護理需求。導致線下仍舊需要大量人工協助才能完成康養服務,智慧養老降本增效的優勢難以全面體現。由此可見,智慧養老至今發展不景氣的深層原因與線下缺乏能替代人工的智能助老機器、設備有關。
已知,助老機器、設備有多種,究竟那一種對智慧養老發展最關鍵?
需求是產品研發的導向,或許可以從養老服務業最大的痛點需求-失能老人照護中找到答案。
據2021年人口統計,中國失能老人已超過4500萬。由于照護失能老人是一件臟累臭的體力活,加之薪資、社會地位較低,極少有人愿意長期從事。按照國際行規3: 1配備,我國失能護工缺口巳超過1000萬。面對海量護工缺口,和1.3億空巢老人、1.9億獨生子女家庭潛在的護工需求。家庭在急,社會在急,政府也在急。
國際上,發達國家幾乎都將研發護理機器人作為緩解失能護工缺口的主要科技途徑。日本已研發出多種單機版護理機器人,但因功能單一,不能解決中~重度失能老人多項失能指標的照護,實用性受到限制。歐盟研發的環境輔助生活系統,可以輔助輕度失能老人在家自主生活,但不適合中~重度失能老人照護。有人試圖開發單機多功能護理機器人,由于受到復雜場景和力量限制,現代科技至少30年內難以實現。因此,失能護理機器人研發只能是多機協同護理機器人系統。
然而,至今全球還沒有一個國家研發出如此先進的失能護理機器人系統。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廣州柔機人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專注康復、護理機器人研發的科技型小企業,經過5年多努力,已研發出能替代護工的新一代普惠型護理機器人系統樣機。該公司為失能老人設置了一個家庭生活場景,臥床不起老人可以通過一鍵操控,自動從床上轉移到輪椅,再由輪椅送到浴室自動沐浴,送到廁所自動對接馬桶;完成后可一鍵返回床上。需要時還可以一鍵呼叫天軌機器人送物、取物等。如果應用到居家、社區、機構等場所,可以節省大量護工并顯著提高服務效率。目前此系統已由國內多家知名科研院所和企業參與聯合攻關,并獲批202 2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應對人口老齡化"項目課題立項。
由此可見,新一代普惠型護理機器人系統如果上市,不僅有助緩解我國海量護工缺口,還有助建立、完善智慧養老"人信機"高效低成本服務體系。從而創造可持續發展集約化的盈利模式,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進入爆發期。
原創作者:廣州柔機人科技有限公司 劉東光 2022年4月8日(如需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并保證信息的完整,禁止對信息進行隨意刪改。本人對任何侵權行為保留訴諸法律的權利)